现在,观众最喜欢看的大片是电影院原版引进、原音重现的版本;电影频道最受欢迎的同样是中文字幕、原音再现的影片;早年间DVD上“双语配音”的噱头也早已没有了吸引力;甚至有很多人早已不在乎网络下载的电影会不会有中文字幕。关键在于,只要不是配音版本就好,对此,不用解释,大家心知肚明:都这年头了,还有谁会心甘情愿去听丧失了原版魅力的配音版本呢?
但是曾经,“上译”的标签却比原音得到了更多中国影迷的褒赞。经过上海电影译制厂加工的电影甚至要胜过原声台词。即使在DVD、网络下载、家庭影院盛行的今天,“译制片情结”依旧是整整一代人难以割舍的爱恋。可河流东逝而去,青山从不留人。那些曾经的好声音已经渐行渐远,而当年人们最常说起的“译制片”,也成了生活中的稀有名词。
译制片又称“翻译片”。顾名思义,也就是把原版影片的对白或解说,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重新配音复制的影片。如今,在这个资讯发达,人人学英语的年代,当年的译制片却因为配音这个元素而让人至今念念不忘,经过时间的洗礼而越发变得熠熠生辉。
周杰伦的新专辑也许可以成为让很多歌手羡慕的“双白金”唱片,张艺谋的大片儿也许可以赢得让很多导演羡慕的高票房,但是,若干年后,是否还有人会去音像店买一张周董的专辑,收藏一张正版的《英雄》?答案还要交给时间来评判。现在的情形是,有许多人在不辞辛劳地利用各种方法收藏那些当年的译制片,还有许多人,他们甚至不用再看画面,仅仅是声音——那些银幕背后的声音,就已经使他们沉醉其中。
“城市里再没有露天的电影院,我再也看不到银幕的反面,你是不是还在做那时的游戏,看着电影的时候已看不见星星。”如今,人们只能在歌里缅怀曾经共同拥有过的那段青春岁月,用歌唱或者用聆听。现在回头再看那些色彩不艳丽、声效不震撼的译制片就好像品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又像翻开发黄的老相册,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这亲切感正来自于银幕背后的那些声音,那些当年的配音艺术家,他们的世界就是声音的世界,他们的人生就是声音的人生。邱岳峰、刘广宁、童自荣、毕克、尚华、丁建华、乔榛……也许你早已淡忘了这些名字,又或许你从来不曾熟悉他们,但是,他们所配过音的角色却是如此深入人心,他们在银幕背后所营造出的声音世界却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在中国,邱岳峰、童自荣、乔榛、丁建华、李梓等众多配音演员曾是一代人的“隐身明星”。如果套用现在“偶像”的说法,他们在当时则是名副其实的“偶声”。很多人甚至连他们的长相都不清楚,但却丝毫不影响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他们的声音在人们心中的分量。作为配音演员,他们虽是“隐身人”,却活在了观众的听觉记忆里。
即使是八零后出生的新生代,也无法否认当年那些银幕背后的声音所带来的惊喜。今年还不满22岁的Poppy在看过了译制片《简·爱》后说:“虽然我一直只买原汁原味的原版片,但这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目前中国的配音效果实在太差了,我的父辈们所欣赏的那些配音演员的电影我也看过,那才是真正让人舒服的配音,我对他们也很尊重。”
现在,很多人在谈到中国的译制片时感叹都是一样的。当年配音艺术的辉煌不在,而现在的配音则有很多都损坏了影片原有的艺术风味,糟蹋了原版影片的质量。“不惹人疼”的译制片和那些被遗忘了的配音演员们究竟怎么了?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非正规译制作坊的草台班子日渐猖獗,译制单位都在向“钱”看,哪有时间精雕细琢地弄剧本,对台词,找演员;一方面配音演员也一代不如一代;同时,有相当多的年轻人早已经没有了关注译制片的习惯,新浪网的民意调查曾显示,在1178个网民中,仅有271人赞成观看译制片,占23.01%,829人赞成观看字幕片,占70.3%,还有其余6.69%的人认为无所谓。而这诸多原因又使得译制片市场每况愈下,步履维艰,形成的恶性循环使很多译制厂连生存都成了问题。
老艺术家曹雷就曾表示:“人才断层是当下译制片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另外,她还强调,“配音演员的待遇偏低也是造成许多配音作品粗制滥造的重要原因。”童自荣则建议应该在译制片领域里增强竞争机制,逐渐让整个产业重现当年的活力。在时代变迁和老一代配音艺术家渐渐隐退或离去的同时,中国译制片的鼎盛时期也早已悄然结束,“黄金时代” 如今已经成为追忆。对此,依然活跃于配音领域的曹雷曾感慨:“我再也感觉不到从前那种艺术创作的氛围了,当年严谨的工作方式现在越来越少了!我感到很灰心,配音艺术能否再度辉煌真是很难说了!”。
从曹雷的回忆中,我们可以想象当年配音演员们的工作状态。大家每接一个本子都会在家反复准备,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把人物感觉揣摩个透,进录音棚之后从来都是丢开剧本的。更要紧的事在于,要配出角色的气质,为了这“气质”,很多配音演员甚至常常为所配角色写完整的“人物自传”。“那一代配音演员无不凝聚了过于丰沛的才情,好像他(她)们的七情六欲全都在配音生涯中孤注一掷。”这样的说法对于当时的他们而言恐怕并不为过。
所以,我们听到了那些坚实的、饱满的、丰富而独特的金石之音。但是如今,从配音到字幕,从重语音到重音效,译制片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慢慢消失。尤其面对不可逆转的全球化发展热潮,以后,大家恐怕会连翻译都觉得多余,影响画面,到那时,译制厂是不是只能关门大吉?
怀念也好,忘却也罢,不可否认,译制片时代已经终结。在看重经济效益的21世纪,声音也成了具有商业潜力和经济价值的一把利器。从当年的配音明星到如今的明星配音、为明星配音和广告配音,配音已经成了明星们“玩票”的舞台,而那些明星的“代言人”也开始在声音的世界里编织着自己的明星梦,大家开始习惯地把配音称为“活儿”。活儿好活儿坏已经不是重点,活儿多活儿少才是标杆。总之,在这个全民皆“秀”、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新时代,只要你敢于“亮嗓”,就没有什么不可能。
声音的商业价值
近年来,进口大片流行明星配音,而大城市的影院内,看原版电影的观众越来越多。据统计,目前一般进口大片原版与译制版的比例为1∶2,有的星级影院甚至达到2∶3。也就是说,总体上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愿意看原版电影,有人因此担心译制片会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而成为历史名词。而迪士尼中国公司国际配音公司创意总监张云明则对此表示:“明星配音将促进影片的译制水平。”
在最新上映的好莱坞动画片《美食总动员》中,他们依然延续了这样的方针,这次是何炅、谢娜和李维嘉共同助阵。迪斯尼公司的宣传负责人介绍,由于有三位明星的加盟,配音版甚至已经抢了原版的风头。
如今,明星为电影配音确实像一针强心剂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影片的号召力,也为票房上了“双保险”。而明星们也似乎都在参与配音的过程中和合作方达成了“双赢”。在国外也同样如此,比如为《怪物史莱克Ⅱ》配音的明星卡梅隆·迪亚兹,其一小时的“献声”费高达3.5万美元。为菲奥娜公主配音的她在工作之余还不忘感慨:“配音比演电影轻松多了!”
不过,明星配音究竟是凭声、凭名,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同样是《怪物史莱克Ⅱ》,由赵薇、王学兵配音的国语版本却遭到了一片质疑声。它也让人们再一次关注到电影配音市场人才的缺失。用明星配音只是典型的“拿来主义”,治标不治本,更何况美国请的明星与影片中的人物性格是十分吻合的,所以与其说这些明星是在配音不如说他们就是在表现自己。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梦工厂《鲨鱼帮》,每一个动画形象都是按照配音演员的性格和神态来设计的,就连罗伯特迪尼罗经典的痦子,也点在了鲨鱼的脸上。而我们的配音和电影本身显然还没有达到如此高度的统一。
当然,在明星配音的团队里,也不乏一些给人惊喜的好声音,比如徐帆在《海底总动员》里配的蓝色帝王鱼多莉,还有范伟为《赛车总动员》配的板牙儿,丝毫不逊于专业配音演员的效果,在让人感叹他们台词功力的同时,也使很多人对国产译制片又重拾了信心。
很多人在广告或采访里第一次听到张柏芝说话,恐怕都难免要疑惑:这声音怎么像换了个人似的?事实上,确实换人了。因为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听到的声音大多是这些港台明星的声音“代言人”在发声。
明星声音“代言人”
在北京,就活跃着这么一个配音圈,这些配音演员能将不同明星的声线模仿得惟妙惟肖,难辨真假。在《美食总动员》中为食评家柯博先生献声配音的北影著名配音演员陆揆曾说:“配音演员至少得有三条声带。”像他本人,平日声音浑厚,很有磁性,和《大电影之数百亿》中“吊着嗓子喊”的曾志伟的形象完全无法联系起来。可那声音却同样出自陆揆。
陆揆可以算是配音演员中的幸运儿,他为《昭君出塞》中的罗嘉良配音后,由于罗嘉良的公开表扬,陆揆的名字顺利地出现在荧屏上。这样的事在圈里绝对称得上是个例外。不少配音演员都感叹,靠为明星配音出名简直就如同做白日梦,大家已经习惯了充当“幕后英雄”。即使是陆揆这样在圈里知名的配音演员在配了上百部电视剧后,也仅有那唯一的一次例外。
不过,比陆揆幸运的人也不是没有,说起近年来靠配音走红的明星,恐怕最著名的非“星爷”声后的石班瑜莫属。
这位年龄比周星驰略大的声音“无厘头”高手承包了周星驰1989年以来几十部影视剧的所有配音。甚至有人在听到周星驰本人的声音曾对他说“你不是周星驰”。这也难怪,如果当年的至尊宝以星爷的嗓音和蹩脚的普通话对紫霞倾诉衷肠,仙子岂能感动?恐怕那一剑早就刺下去了。
周星驰式的“无厘头”风格和搞笑能在内地有如此之大的市场,语言的新鲜刺激可以说是居功至伟。貌似朴素却内涵深刻的台词搭配石班瑜夸张的声线正好符合时下年轻人的口味,以至于当听到“星爷”表示“以后要自己尝试配国语”的消息时,有人曾表示,如果有一天周真的不用石了,我会很敬佩地对他说:“卧靠,I服了You。”
对于配音的日趋落寞,迪士尼中国公司国际配音公司创意总监张云明觉得,目前一些电视剧的配音做得很糙,往往是二十几个角色请十来个人廉价地配音。而对电视剧配音质量差的坏印象又殃及到了人们对电影译制片的看法。他坦言,这和中国尚没有配音协会有关,一些制作机构直接找到个人去配音,而价格往往压得很低。
期待声音的与时俱进
据中国传媒大学表演系主任李立宏介绍,为电视剧配音现在的报酬一集在1500~2000元之间,普通的20集电视剧大概需要配一周。如果能保证一个月配音的活儿不断,月收入会在6000~8000元之间,相当于外企普通白领的月薪。而为电影配音的报酬相比要更高一些,周期也相对较短。为《龙虎门》中谢霆锋配音的边江当时用两个半小时完成了全部工作,报酬是1000元,一般的电影主角配音都是同样的行情。在普通人眼里,两小时赚1000元肯定要算高收入了。但李立宏无可奈何地说:“我们的工作没有保障,淡季少得,旺季多得,不能按一天8小时计算,而且虽然时间短,配音演员也需要为此付出很大努力。”
即使这样,现在的电视剧配音依然使很多TVB铁杆粉丝、美剧迷、韩剧迷等怨声载道,比如早前央视引进的《绝望的主妇》就是很好的一例。这部在美国让总统夫人也为之疯狂的剧集得到中国观众的反馈却远没达到“疯狂”的效果,很多人觉得,配音是让主妇在央视“红”不起来的根本原因。“看过英文原版,所以对于央视依旧沿用20年前的正统美式配音,追求字正腔圆的稳重感的配音尤其难以忍受”,一位公关公司的林小姐抱怨本来是轻松、快节奏的英文原版让配音抹煞了幽默的本色。
曾在《无极》中为张柏芝配音的春晓也表示,时代的改变使声音的环境也在随之改变。很多人肯定都听过春晓为旅游卫视台标所配的声音,那种充满想象感的声音在以前并不多见,然而,在人们都希望追求自由,向往舒适、松散的生活空间的背景下,好声音的与时俱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今凭借《天下无贼》等影视作品成名的张涵予就曾是一名专业配音演员,很多人都在电视剧《贻笑大方》里看到过他惟妙惟肖地模仿电影《列宁在1918》中的台词,可张涵予本人却表示,自己十多年前就开始配音,到现在发现配音演员的待遇与15年前并没有什么改变。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广告配音员的走俏。
广告配音员:靠声音当白领
在国内的广告配音圈,当红的大腕当属曾为中国网通广告配音的孙悦斌和代言了多家电视台标的李易。孙悦斌还在《夜宴》中义务担当了吴彦祖的配音演员,而李易“打开电视看电影”的声音也被圈内众多同行津津乐道。他们如今已经拥有了全国顶级的配音制作专业机构——名座制作录音棚。如今电视中的半数广告几乎都出自这家装修得很酷的录音棚内。
现在,大家习惯把配音演员叫做“VO”,而“广告VO”则是配音行业中最吃香的一种。像李易、孙悦斌这样首屈一指的“广告VO”为15秒钟广告配音的费用均在1000元以上。除了像这两位一样走沉稳、浑厚的老范儿风格路线之余,如今“广告VO”圈还有一个新风潮,典型代表就是徐东宇,在很多年轻时尚的广告产品中,都会出现他的声音。
由于喜欢而报考了天津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黄轶凡在采访中说:“最初是出于热爱,广告配音比较容易入手,关键在于个人的声音气质与产品广告的要求是否符合,但是要说到影视配音,那就需要更深的功夫了。”作为一名在读学生,黄轶凡对配音充满热情,就像老一辈配音演员的观点一样,在他看来,配音也是一门艺术,而绝非技术那么简单。
同样,作为为央视很多专题片配音的董京而言,配音的魅力则在于用声音淋漓尽致地表达内容和情感。在他看来,如今的配音变得更加大众化、生活化,同时,艺术美感的缺失却也越发明显。因为现在,不少人已经把配音当做生存的手段,就像李嘉欣、关之琳不拍电影只拍广告一样,为广告配音,成了很多配音演员最轻松、省力的工作之一。
后记
很多人都在担心译制片的一蹶不振,抱怨配音演员的水平,但是,当做完这期选题之后,我们发现在失望中却总还会有一丝曙光。
在豆瓣里,有一个名为“声恋之焰”的小组,小组成员解释道:我们一直固执地认为:汉语是一种优美而感性的语言,她的动听不亚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语言。之所以叫做“声恋之焰”,简称“声焰”,也正是为了取“燃烧着的声音”之意。
还有一些民间高手开始向往成为一名“声优”,不因为别的,只因为喜好。
看来,无论在什么样的年代,总还会有一些人,愿意固执地成为一名“唯声主义者”。